老师的书房 | 靳一凡:于广阔世界自由漂流

。

Body

编者按:“书卷多情似故人,晨昏忧乐每相亲。”书房,不仅是放置书籍的有限空间,更是理想的燕居之室、读书人的精神角落。置身其中,思绪已然飘至无限的大千世界,思想在此碰撞,灵感在此生发,可贵的精神气质在此熠熠生辉。

本学期,中文系(珠海)继续连载“老师的书房”专题。本期推送,邀你一起造访靳一凡博士后的阅读空间,品味书房主人的阅读趣味、审美价值和思想之光。

Image removed.

率性而为——在阅读的旷野自由行走

靳一凡的书架摆放整齐,从世界各地买来的“时尚小垃圾”与她喜欢的好看照片夹杂其中。书房里还有个特别的小设计——一个可随意拉动的小书架把日常所需的研究性书籍与其他书本隔开,拿取快捷,便于她随时翻阅。

Image removed.

Image removed.

由于研究聚焦于英国华人文学,靳一凡的书架上有不少研究所需的英文书籍,与中文书籍分开放置。提及书籍的摆放标准,靳一凡并没有特定的细分标准,但对研究所需的书和闲暇时随意翻开的书有所区分。相比精致地装饰,她更倾向于将书房打造成一个可供学习、研究、工作的专注场所,提醒自己“要干正事儿了”。一切只为更好地开展研究工作,除此之外,靳一凡喜爱更加自由随性的设置。闲暇之时,她更倾向于在家中的其他地方捧一本书任意翻阅。

比起砖头一样厚厚的书本,靳一凡更偏爱无纸化阅读,Good Reader与Kindle都是她常用的数字化阅读软件。她回忆道,大学本科时她就发觉自己读电子书读得更快,花十余天课余时间便轻松愉悦地读完一本《平凡的世界》。因此,她的阅读很多都通过无纸化的方式进行。对她来说,只需要把ipad揣进包里,就能随身“读万卷书”,这比起纸质书的阅读,能省去不少工夫。另外,电子书书签与笔记的设计也方便靳一凡研究、写作时的取用。不过她更多考虑的还是自身的阅读习惯,也鼓励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,适合即可

对于以研究为目的的阅读,靳一凡建议大家在开启某部新书时先以“普通读者”的视角阅读,有所感悟之后,再着手查找相关文献。她认为,过早地接触他人观点会产生先入为主的印象,导致在真正阅读时丧失很多属于自己的新想法与新灵感。以普通读者的身份接触文本、感受与捕捉阅读过程带来的自发的触动,在她看来是做研究必不可少的一环。“我更倾向于对我自发产生兴趣的部分做深入的研究”,于靳一凡,率性地阅读而获得的触动与思考更为可贵,这是独属于个人的精神宝藏。在阅读的旷野里自由地行走,总会发现意想不到的乐趣。

 

奇妙联结——体悟探索的惊喜

对于靳一凡来说,阅读总能在有意无意间建立起一些奇妙的联结——与作品的联结、与作家的联结、与人物的联结,还可以是与另一个时空的自己的联结。

靳一凡在小学六年级时第一次阅读《简·爱》,英国女性作家作品的独特气质激起了她对英国文学奇妙的探索欲,年纪尚小的她自此和英国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。

她回忆道,更加成熟之后阅读《木心回忆录》,与木心“《简·爱》所写为女性的成长、是关于情感教育的书”这一观点产生了强烈的共鸣。靳一凡说,当时她真真切切地体会到,自己的一些观念的建立、女性意识的塑造、对于情感的期待,的确跟这些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不仅如此,她在这些作品中找到了让她真正感兴趣的东西,也让她想要进行更深层次的了解。

再一次与《简·爱》的灵魂相触,是在大学的《外国文学史》课程上。老师对“阁楼上的疯女人”这一形象的关注,让靳一凡顿觉开启了“新大陆”,对于从普通读者向专业读者的过渡有了更加强烈与深刻的感受。她意识到,尝试以一个专业读者或研究者的角度去看书,会带来新的切入点,需要更深的挖掘与阐释,也意味着许多普通阅读里被忽视的体验与感悟涌现出来,填补认识的空白。

当谈到最近爱读的书时,靳一凡异常兴奋,和我们分享最近她让触动很深的《当代英国流散小说研究》。当初出于契合研究方向、激发研究兴趣买下这本书,却不曾想在阅读过程中,实际的体验远比她预想的更加快乐:《当代英国流散小说研究》中提到,简·里斯所写的《藻海无边》是对于《简·爱》的反写,给了靳一凡更多不同视角下的多维解读。这与她多年来的阅读意外形成了一个闭环。从六年级偶然拿起的那本《简·爱》起,一个奇妙的联结便在她往后的人生中草蛇灰线、伏脉千里。那颗少年时发射出的“子弹”,在近二十年后直中眉心。

靳一凡回想自己至今的人生历程,其中仍不乏其他的联结与惊喜。小时候她便与英国文学结缘,跟随父母辗转各地的经验让她对华文文学的“流散”概念有了些许体会,而在本科期间两位有着英国留学导师的建议与鼓励之下,她更加坚定了赴英留学的选择。

赴英留学过程中,她惊叹于所在学校出人意料的中国馆藏;比较文学系中仍然厚重的欧洲中心主义与中国视角的相对稀缺,也让她获得了“一种边缘向中心发声”的感觉。她还说,虽然英国的研究环境大体沿袭传统欧洲模式,但研究者们也能够意识到欧洲中心主义并非理所应当,对于他者保持着相对开放的态度。在这样自由包容的环境中,靳一凡最后选择从自身优势出发,探索英国华人文学这一鲜少有人涉足的领域——这亦是对人生联结的回应。

Image removed.

热爱生活——每一处风景都值得欣赏

作为中山大学中文系的“大师姐”,靳一凡拥有着对于早期珠海校区的体验与感受。那时的珠海校区还只有一些简单的建筑,学校没有设置围墙,打车可以打到宿舍楼下,给她一种自由随性的自在之感。她陶醉于珠海这座城市清新的空气和温和的城市气质,喜爱这里安然恬静的生活,以致留学归国后,她的第一选择便是回珠海来。

正式加入中文系(珠海),对靳一凡来说意味着一种身份的转换:她不再纯粹地只进行研究工作,而要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。靳一凡笑道,比起做研究时对课题的自由选择,教学中她不能局限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,而是要更多地考虑课程的客观需求,尽量向同学们呈现一种文学的“全貌”。

比起苦恼,靳一凡更宝贵这一转变带来的全新体验。她回想起学生时期写论文、做展示,老师总说能够从他们的产出中获得新知与启迪。那时她尚未领悟,但当她投入教学、成为批阅学生产出的“师者”时,她发现真的能够在同学们的作业中发现不少惊喜。这让她对于“教学相长”的概念有了亲身体验,更加投入与热爱教学生活。

谈到教学与工作中可能面临的压力时,靳一凡笑着说哪里都有压力的存在,于她而言,在喜欢的城市过喜欢的生活更加重要。对生活的热爱让她能够以更加积极向上的姿态应对压力,即便无法改变现状,但认清自己想要怎样的生活、坚定选择心中所想,能让她坚持在自己的领域中深耕。

谈到很多人并不清楚自己的志趣所在,靳一凡认为很早确定自己的兴趣与规划有一定的好处,但有时候也会错过沿途的其他风景。无论是阅读、学习还是生活,都有很多可供选择的道路,迷茫也未必就是件坏事,不妨多多涉猎,在这个试错成本并不高的年纪去探索和尝试,在汪洋上找到自己喜欢的那个岛屿,同时也丰富自己的生命体验,每一处风景都值得欣赏。

正如靳一凡所喜爱的那句话:I’m rooted, but I flow. 在自己扎根的土壤之外,自由漂流才是人生的乐趣所在。

 

—— 推荐书目 ——

·(澳)阿希克洛夫特《逆写帝国:后殖民的理论与实践》

·(美)拉尔夫·艾里森《看不见的人》